近年来,CBA选秀大会逐渐成为中国篮球人才输送的重要渠道。从最初的“鸡肋”到如今的“香饽饽”,选秀球员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职业篮球的进步与挑战。那么,这些来自CUBA、NBL甚至海外的球员,究竟给CBA带来了哪些改变?
1. 选秀球员的崛起:从边缘人到核心力量
2015年,CBA首次引入选秀制度时,仅有20人报名,最终1人被选中。而到了2023年,参选人数突破百人,多支球队将选秀球员视为重建核心。例如,来自清华大学的王岚嵚在2022年当选状元后,迅速成为同曦队的后场大脑,场均贡献15+5的数据,证明大学生球员完全具备职业联赛的竞争力。
2. 选秀球员的多元化来源
- CUBA系球员:如张宁(山西队)、祝铭震(广州队)等,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战术素养站稳脚跟。
- NBL跳板选手:像姜宇星(吉林队)通过NBL磨练后成为CBA全明星。
- 海外回流人才:王翊雄(福建队)等留洋球员带来美式打法的新鲜血液。
3. 选秀制度的隐忧与突破
尽管选秀球员整体表现亮眼,但仍有约30%的新秀在两年内淡出联赛。青训体系与校园篮球的衔接不畅、部分球队“选而不用”等问题亟待解决。不过,随着“工资帽”和“优先续约权”等政策的完善,选秀球员的生存环境正在优化。
“选秀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我们需要给年轻人更多犯错和成长的空间。”——某CBA球队总经理坦言。
未来,随着姚明推动的“体教融合”深化,CBA选秀有望成为媲美NBA的人才孵化器。当更多大学生球员站上职业舞台,中国篮球的厚度才能真正提升。